「恒邦資本」合夥人楊冷羽:深耕氫能賽道,做中國式新派產業投資人
發佈時間:2023-04-28 信息來源:餘慧玲@36氪廣東
2023年,光伏退補已五年,電動汽車正式退補第一年,政策層面需要找一個未來的經濟增長點進行培育,氫能產業,正是未來之選。
目前中國已是產氫大國,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預計到2050年,中國氫能產業產值規模有望達到12萬億元,將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其中綠氫生產占比穩步提升,交通、建築、電力等領域氫能應用前景廣闊,被譽為21世紀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
從投資角度看,氫能產業的投資額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據氫雲鏈統計,2023年1-2月,中國新增氫能產業投資專案49起,分佈在中國14個省級行政區,至少9家氫能企業獲得超17億元的融資,投資專案規模達1047億元,新增綠氫產能43.7萬噸,推動建設風光12GW。
顯然,2023年氫能發展仍維持欣欣向榮之勢,而與如今這番光景相比,7年前的氫能賽道卻略顯落寞。
時間拉回至2016年,那時氫能剛被納入我國能源戰略,楊冷羽告別自己十幾年的碼農身份,聯合高中同學創立了一家基於Web3D技術實現商業化應用場景的互聯網公司「及目科技」。
彼時的氫能賽道,還不像如今這般火熱,《“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也剛提出。而此時,作為創業者的楊冷羽正為企業融資和發展四處奔走。從參加阿裏巴巴全球諸神之戰創客大賽全球總決賽的路演,到對接上百家投資機構及投資人,對股權投資的接觸讓他開始思考投資人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入局:與中國氫能發展共命運的新派產業投資人
正當楊冷羽在為轉型到投資領域而韜光養晦時,國家政策的接連發佈,讓氫能賽道逐漸火熱起來。這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畫(2016—2030 年)》,將氫能列為15項能源技術革命重點任務之一。
隔年,全球的氫能發展也在悄然壯大。鄰國日本就在2017年底發佈了《氫能基本戰略》,確定2050年“氫能社會”建設的目標以及到2030年的具體行動計畫,提出到2030年實現氫能燃料發電商業化、2050年氫能燃料汽車全面普及和燃油汽車全面停售等目標。
2018年,是楊冷羽下定決心做產業投資人的一年,也被業內人士定義為中國氫能發展的元年。
氫能一改往日無人問津的境況,漸漸走進大眾視野,而各大企業也開始紮堆進入氫能行業,氫能專案一時火熱得千金難求——國電投、中石化、東方電氣、航太科技、中船重工、寶武鋼鐵等中國能源行業的龍頭、央企切入氫能產業鏈各個環節。除此之外許多國際氫能和燃料電池企業,也通過各種途徑爭相參與到中國氫能市場的競爭,表達著想要分羹中國氫能市場的訴求。
“我扭過氫燃料電池螺絲,開過氫燃料汽車,一路踩過氫能產業鏈各種坑,雖然走到今天,氫能產業發展仍然處於初期,但是如果沒有當初敢於投身氫能的夥伴們不斷嘗試,這個’初期’也許還遙遙無期。”
楊冷羽表示,他是國內較早專注於氫能賽道的投資人,一路追隨氫能在中國土壤發展壯大,因氫能的命運走向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他也冥冥之中成為與中國氫能發展共命運的新派產業投資人。
“我對自己的定位從來不是純財務投資人,而是一名堅定的產業投資人,我堅定地認為投資賽道必須和國家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募資給企業只是最淺層的投資,後續不斷為企業賦能做好投後工作才是核心論。”
依託國家政策的扶持,氫氣產量保持連續增長。2020年9月,“雙碳”目標的提出帶動氫產量快速提升,2021年我國氫能產量達3,300萬噸,同比增長32%。與此同時,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下游需求強勢增長,帶動氫能市場規模快速擴張。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2020年中國氫能行業市場規模為3,000億元,預計至2025和2035年,氫能行業產值將分別達1萬億和5萬億規模。
兩年時間的沉澱,讓中國逐漸邁向世界第一產氫大國,而與此同時,楊冷羽也完成了從創業者到產業投資人的角色轉換。
“這幾年我個人參與投資了液氫儲能獨角獸「中科富海」、氫燃料電池獨角獸「國鴻氫能」以及國內氫能細分核心零部件龍頭如「鴻基創能」等。我和氫能最重要的淵源,是我參與了中國第一代商業化巴拉德氫能產業鏈(參與方包括東風汽車,中通客車,重塑科技,國鴻氫能以及氫車熟路等)。”
楊冷羽認為,所謂的創投“低谷期”和經濟曲線的發展其實是一致的。既然有“低谷”,必然也有“高峰”,每一次的“低谷”都是政策更新和產業重整等因素影響的結果,而“低谷”導致的危機常伴隨著機會,對於深耕國家大產業賽道的投資人來說,應當抓住機會,在做好充分的風控合規基礎上,勇敢進取,這才是回歸投資的本質方法論。
深耕:“綠氫+儲能”是未來氫能領域應用的重要板塊
2022年3月,就在楊冷羽作為氫能產業投資人入職「恒邦資本」的兩個月後,國家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正式出臺,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
「恒邦資本」是位於深圳的一家央企戰略投資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堅持“不熟不投”“非綠不投”和“非硬核不投”的投資理念,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氫能)和數字產業等領域。近兩年投資的典型案例包括哪吒汽車、中科富海、國鴻氫能、祥邦科技、中科聞歌、中科興業和雲天勵飛等。
今年2月份在深圳主板上市的億道資訊、3月份在北交所上市的安達科技、4月份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的獨角獸雲天勵飛、還有6月份即將在港股上市掛牌的國鴻氫能,悉數由「恒邦資本」投資,直至2023年上半年,「恒邦資本」所投企業完成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港交所的四所上市。
“目前我除了專注投資一些氫能賽道優質專案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各地方有基礎、有意向發展氫能的地方政府規劃氫能產業方案落地,打造氫能產業園、塑造氫能全產業鏈集群等。”
提起氫能,就必須要提到2020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3060”雙碳目標。從宏觀來講,其他投資人更關注“碳中和”及“減碳降碳”等概念,但楊冷羽更關注雙碳目標背後最底層的邏輯:“我們人類正在經歷第三次能源革命,能源才是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基礎。”
麥肯錫前段時間發佈的《全球能源展望報告》預計,從2020年到2050年,全球能源整體消耗量增幅不大,約為14%,但能源結構卻大有變化。電和氫能有望在2050年佔據整體能源消耗量的50%,相應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占比將逐漸縮小,到2050年將減少近40%。
從創業者到產業投資人,讓楊冷羽對國內新能源(氫能)新材料產業發展賽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兩年很多地方政府和投資人問我‘氫能的應用場景只有汽車嗎?我現在可以很鄭重地告知:我認為未來氫能領域應用將凸顯’綠氫’+’儲能’這兩個板塊。”
楊冷羽認為,氫能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商用車領域率先嘗試商業化,是因為當下的汽車產業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大產業。從汽車產業率先進行氫能應用商業化,可以快速完成我國氫能產業從0到1的佈局,也能讓更多科學家創業者快速進入這個賽道,推進技術革新發展。
展望:“當前氫能產業泡沫較多,關鍵要看2025年後”
業內人將目前國內氫能賽道投資情況總結為三點: 階段早、市場慢、估值偏高。 在氫能投資賽道面臨挑戰和誘惑時,如何辨別真假風口?
楊冷羽建議,當前關注氫能賽道的投資人,可以重點研究以下三個政策檔:第一個檔是五部委在2021年9月聯合發佈的《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該項政策的推出,將取消以往“國補+地補”的補貼模式,由地方自主制定並實施產業發展獎勵政策,因地制宜發展氫燃料電池產業,避免了以往“大水漫灌”式補貼。
第二個檔是國家發改委在2022年4月發佈的《中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裏面明確了國家未來十五年氫能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堅定了社會各界對國家發展氫能的決心。
第三個檔是國家九部委在2022年6月發佈的《中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推動化工、煤礦、交通等重點產業園區等示範應用。
“借用一句行業前輩的總結:當前氫能產業泡沫較多,關鍵要看2025年後。國家預計2025年製造10萬輛左右的氫燃料汽車和千座加氫站,相信順利完成此目標後,氫能產業發展也會有一番質的變化。”
目前整個氫能產業鏈分為上游制儲運、中游燃料電池系統和下游終端應用構成,當前投資熱潮主要集中在中游,因此未來上游和下游會逐漸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
根據全球氫能專案公告、實現各國政府生產目標所需的投資、支出等數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氫能產業鏈的投資總量將超過30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能源投資的1.4%。鑒於氫能產業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這些投資中的絕大多數(75%)未公佈投資總額,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800億美元的成熟投資,其中包括處於規劃階段的450億美元,和已承諾的專案或在建、已投產或已投入運營的專案380億美元。
楊冷羽表示,對於專案,除了看重團隊技術背景外,最重要的是甄別專案是否真實拿到了市場訂單。“當前國內氫能訂單較少且非常‘內卷’,能真正憑硬實力拿到市場訂單,特別是海外訂單專案的企業,可以積極去對接。”
“在深耕氫能賽道的過程中,我也經歷了從質疑、搖擺到如今的堅定,我非常幸運能夠在年輕的時候,以產業投資人的定位深耕在以氫能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賽道,也非常感謝過往和現如今一直支持我的各位行業前輩。”
楊冷羽表示,他的投資邏輯是將資金投資放在第一位,達成合作後會和專案實控人或主要經營管理者成為夥伴,為他們或他們的企業發展需求提供全面的投後賦能服務,投後陪伴是其認為僅次於資金投資的極具重要的環節。
(資訊來源:餘慧玲@36氪廣東https://www.36kr.com/p/2233340675976836)
國際氫能投資協會、36氪共同打造“中國氫能十人談”
2018年,是楊冷羽下定決心做產業投資人的一年,也被業內人士定義為中國氫能發展的元年。